专题讲座——仰视与俯视:
我们如何译解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系统
2013年3月18日,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主办,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学院联合赞助了一场对公众免费的中国语言学讲座。本场讲座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校区举行。主讲人邓琳博士在中国北京大学取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并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取得了中国语言学博士学位。邓琳博士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甲骨文以及金文。本场演讲的题目为:仰视与俯视:我们如何译解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系统。

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学院院长高德耀博士介绍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后,邓琳博士开始她精彩的演讲
邓琳博士的演讲首先梳理了先秦文学中常见的表示“这”和“那”的指示代词,比如《孟子》里面”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中的“此”,”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中的”斯“,又如《尚书》里面”天其水我命于茲新邑“中的”茲“。另外还有“是“,”之“,”时“,
“彼”,”夫”,“之”,“匪”,“时”,“其”以及“厥”等等。随后邓琳博士介绍了三路对比分类法:将指示代词根据远近关系,比较出最接近的,中间的,以及最远的。这种指示代词对比分类法不仅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在现代日语和韩语中仍然存在。由此,邓琳博士整理分类了上述指示代词,并展开具体分析。邓琳博士还讨论指示代词在方言中的演变情况。

邓琳博士正在梳理先秦文学中出现的指示代词
邓琳博士的演讲非常注重和听众们的互动,在她的演讲所用的幻灯片中,留有一些提供给听众现场回答的问题。演讲结束后,听众们纷纷提问并发表意见,他们觉得本次演讲十分有助于他们认识并了解古代汉语,即使是不懂汉语的听众,亦能学习到许多中国语言学的知识,使他们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CF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