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www.cfce.cn www.hzbx.cn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 正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评价和挑战

2015-10-27 14:26 作者: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来源: cfce.cn 浏览:
摘要:【编者按】2015年10月20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举办了揭牌仪式暨国际教育合作论坛,本文是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在此次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他首先简要回顾了清华在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近期的发展,继而阐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总结和归纳了国际教...

【编者按】2015年10月20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举办了揭牌仪式暨国际教育合作论坛,本文是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在此次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他首先简要回顾了清华在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近期的发展,继而阐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总结和归纳了国际教育的评价要素,并对TBSI及其他国际教育项目的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清华大学国际教育:基于百年积淀上的新发展

2015年,清华大学有三个重要国际项目得到了突破性地发展和提升,一是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6月18日在西雅图宣布合作建立了全球创新学院(GIX)。其目标是为了实现国际合作办学、跨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访美行程中为GIX赠送了一棵水杉,祝福学院能够促进中美高等教育的合作。二是清华大学已经筹备了三年半的“苏世民学者项目”10月1日截止第一届学生的申请报名,有3000多份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申请提交,从初步的统计来看申请者的素质非常之高。三是今天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的揭牌仪式,它意味着中美在顶尖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TBSI以“面向工程技术、贯通文理工商、跨越中西文化、解决中国的世界级问题,培养全球产业领军人才”为办学理念,面向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与经济挑战,结合深圳发展需要,联合高校、政府和企业界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和教育。这三个项目都是近期清华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代表范例。
此外,清华还跟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开展了若干个双硕士学位项目,深圳研究生院与法国交叉学科研究中心(CRI)在交叉创新方面也开展了涵盖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的合作项目。当前,清华大学近年来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在快速而有序地发展,7月初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国际教育办公室,来更好地协调推进此项工作。
总的来说,清华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新进展是学校在百余年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将在新百年发展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如提升清华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吸引更加丰富多元的来自全球的学生,促进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的重大研究等等。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学科分布多元化到全球化校园的构建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和高度。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特征之一, 也是中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一个共同目标之一。从目前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
第一个发展趋势是学科分布越来越多元化。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学科分布反映了一个国家学科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前沿及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早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比较活跃的学科领域主要是商科,这不仅仅是因为商科较早开始引进海外学者,推进一些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它比较容易且较早地产生了一些双赢模式。在目前以及未来的时期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科分布将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随着国际科研合作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不同高校通过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来“给力”,或向其他高校已有的优质学科资源“借力”,使学科分布范围和领域不断增加。比如TBSI着力发展的工科以及苏世民学者项目涵盖的人文社会学科。

第二个趋势是教育理念由“教”到“育”的转变。国际化的现实正在以不同于以往的速度,更加深刻地影响甚至重构教育。“教育”这两个字,“教”比较偏向于知识传授,常常以系统的方法传播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显性知识的转移;而“育”意味着培育以及从生活体验中学习,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的转移,这种隐性的知识从非传统渠道的学习和生活的经验中获取,是一种置身其境的体验和领会过程。教育国际化使大学成为一个具有整全性、开放性、生成性与引领性的生态系统,学生对校园文化和学科文化等方面的体验需要以嵌入的方式向纵深发展,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
第三个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和内涵发生质的转变。目前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大学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而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从合作转向全球化校园(global campus)或全球化教育(global education)的构建,而不仅仅是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质的转变。作为关注海外办学的主要机构之一,“无国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海外分校数量的增长幅度年均15%左右,在全球162所高校的海外分校中,78所由美国高校开设,占总数的48%,其后是澳大利亚14所、英国13所、法国和印度各11所。大学海外办学的输出和输入国目前虽然仍相对集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海外办学正在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海外办学国家和目的国都呈现出增加的态势。

第四个趋势是教育对象和教育的层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国际学位教育项目正在从以硕士教育为主的合作扩展到了从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硕士项目培养周期比较短,项目的推广和运行相对容易。TBSI是面向博士教育发展的国际教育项目,该项目不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更注重科研训练,培养周期较长,因此教师的投入更为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国际化向本科教育阶段发展则面临诸多困难,传统的本科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主要通过“2+2”等校际合作方式授予学位,如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大的合作得到了国内很多高校的关注。

第五个趋势是国际教育正在从作为一个附加选项或一种培养方案的特色逐渐转变为一种嵌入式的需要,进入到核心组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趋势,也是清华大学国际教育办公室要努力推进的方向,我们希望在清华大学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的学位要求中,国际化学习或全球化学习所占学分数或比重能够作为参与衡量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标准

随着国际教育合作的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或全球化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指标是“教师”和“学生”。即看有多少教师具有国外的教育背景以及学生群体来源是否具备多样性。这两项指标并不完全客观,不能充分反映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程度。比如一些欧洲高校,师生来自外国的比例较高,因此提升了大学的全球排名,但全球化教育的实效究竟如何,对此却有争议。因此,除了以教师和学生作为衡量指标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内容”。

“内容”作为衡量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国际化程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该指标旨在评价教育知识体系的国际化涉猎程度,如教材和研究的内容。但在一些国际教育项目中将国际化等同于“北美化”,或在科研活动中出现了“不相关(irrelevance)”现象,即国际教育项目与所在地域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师生们的研究领域往往并未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相互关联,他们的研究成果常常仅发表于国外期刊,对本土的知识生产没有产生预期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教学方式”是常被忽略的国际教育评价的指标。我们都知道,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之间是紧密相连的,“How we teach is also what we teach”,即我们怎么教本身也是我们教的内容,同样,“How we learn is also what we learn”,即学习方式与学习成效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嵌入”,通过采取参与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多中心教育等不同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成为全球化教育的重要价值来源。
在此基础上,“教育模式”作为国际化的评价指标,既是作为对前几种指标的整合,也是对整个国际化评价过程的审视,它是从整体上以全球体验式学习(Global 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与设计“谁来教,谁来学,学什么,如何教与学”等问题。因为不论本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需要针对不同的发展情境,重新思考和梳理这些问题。须知国际化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一种发展方向,并不天然具有优势,它既不是标签,也不体现特色,它是教育成效(outcome)的重要内容,也是达成这个成效的必然方式。从事国际教育合作的老师和管理者,千万不要因为做的是国际化教育而放弃了进行整体性创新的努力。

四、“全球本土化”下的融合与新生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每所大学都面临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的选择。教育国际化对于在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学术资源的获取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较为弱势的大学来说,一味“趋同”与“接轨”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因为每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与特色,优长与短板,不可能作划一的定位,走相同的道路。
因此,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又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提高大学国际性与保持本土性的关系?是单向地向世界先进大学靠拢“接轨”,还是同时努力用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世界先进大学的内涵?是一味地遵循国际统一规则,还是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面对这些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坚持探索一条新路。
一是走一条Glocalization(全球本土化)道路。从这个概念的定义来看,它指希望并能够用“全球化的思想,本土化的操作”(“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来进行发展,它意在强调当全球化的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策略,也是一种全球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思潮,它意味着普遍化与特殊化趋势的融合,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与所有国际教育项目一样,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不是简单地在深圳的名字上冠以清华和伯克利,也就是说,它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拼盘,学院一方面应该形成很重要的全球化视角,但也需要有本地化的深入,所以TBSI在博士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与深圳有更强地结合与互动,一些课程的设计不必拘泥于清华和伯克利本校,否则TBSI就丧失了一次难得的因为开放而带动改革的机会。可以尝试着眼于当前一些很重要的新趋势,如全球化体验式学习有一些1学分或2学分的课程,不一定要在常规课堂上用,而是采取实践式学习的方式,让这一项目基于本土,又超越本土,走向国际化是我们的基本理念。正如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查尔斯·艾略特所说的那样,“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
二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耐心。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清华和伯克利两校都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都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如果希望日日有变化、月月有进展,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一些探索,在一开始可能比原来用传统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绩效还要低,而这时候如果没有耐心,就可能因噎废食,或停滞在尝试和探索的半路上。

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在于“魂”。该怎样体现它的独一无二性,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的。以TBSI为例,经过艰苦的努力与创新,它应该具有超越父辈和母体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希望TBSI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这四个字母名扬天下,不是停留在T代表清华,、B代表伯克利这样的表层意义上,有朝一日成为与清华、伯克利齐名的一个品牌。


(责任编辑:cfce.cn)
分享收藏

联系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中外合作办学微信公众号:CRSEDU

中外合作办学总编辑(何曜)QQ:6851451

中外合作办学学历认证QQ群:258264403

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QQ群:312766271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QQ群:348193713

中外合作办学自主招生QQ群:397108797

新浪微博:中外合作办学

电子邮箱:crsedu#163.com(#换@)

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名单

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专科名单

推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上海纽约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打造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