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战场,奏响了“领跑”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曲”。区内院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30多个中外合作项目,形成了中外合作设立独立法人机构等五种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日前,创新区正式被教育部授牌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这意味着,独墅湖畔这座大学之城将继续引领中外合作办学、科研的新浪潮。
一条“名校走廊” 入驻高等院校总数达23所
在独墅湖畔,有条名叫“仁爱”的道路。正是这条全长大约2公里的道路,成为了苏州工业园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名校“走廊”。在它的周围,目前聚集了中科大、西交大等“985工程”、“211工程”国内重点高校,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利物浦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在中国的合作办学或者研究院机构。
而正是这条名校“走廊”为区域教育国际化开启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快速路”。在短短的十年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目前入驻高等院校总数达23所,在校生规模突破8万人,其中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总数占53%。与国内43家重点高校合作设立实训基地,集聚各类培训机构44家,年人才培训规模超5万人次,其中产业类人才培训占比超80%。
今年,创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不断传出喜讯。先后有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揭牌成立。此外,还有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也正式入驻。
这样的喜讯正逐步汇聚成创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伟乐章。截至目前,在江苏省被教育部获批承认的四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创新区占到75%。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更是不胜枚举,它标志着科教创新区已成为全国中外合作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十年来,创新区按照“政府搭台、高校办学、服务产业、面向市场”和“后勤城市化、资源共享化、校园开放化、管理现代化”的办学理念,累计建成各类科研教学载体339万平方米。
在办学模式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也是独树一帜的,“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紧缺专业为主、以公办民助为主、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的定位,探索“合作办学”、“垫资办学”、“租赁办学”、“独立办学”多种办学方式。
国际化人才的“摇篮” 副教授以上外籍专家70多人
前不久,位于英国的国际会计师(ACCA)总部向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大四女学生钱涵娇发出了全科考试通过的贺信。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计师组织之一,也是在运作上通向国际化及发展最快的会计师专业团体。获取ACCA会员资格,即意味着拥有打开职业 发展之门的金钥匙。据统计,目前持有ACCA职业资格证书的会员普遍年薪在40万元人民币左右,最高年薪超过百万。
在独墅湖,像钱涵娇这样的国际化人才还有许多。为了培育这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教人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第三届“金鸡湖双百人才”科教领军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许国勤教师对优秀科研教学体系感受颇深。许国勤过去三十年主要在美国和新加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见证了这两个国家人才战略的成绩。他去年正式回到祖国,落户金鸡湖畔,成为一个新园区人。他欣喜地看到园区的人才战略与其他世界发达地区经历的基本一致。他坚信园区在正确的人才战略大背景下,其未来的发展一定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要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园区科技界同仁们的精诚合作。
诚哉斯言。园区积极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鼓励院校教师到企业担任研发总监、技术骨干,同时也鼓励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担任高校兼职教师。这也成为园区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一个鲜明特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校生近7000人,外籍教师400多人、副教授以上外籍专家70多人,长期在区内学习与短期交流游学的外籍学生1600多人。
开辟中外合作办学新路子 三个层次五种模式
今年2月21日,园区管委会与中科大-加州伯克利联合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生签订委托培养协议。根据协议,园区将给予赵英博、苏育德和张旦诞3名学生全额奖学金用以资助其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部攻读博士研究生;而学生毕业后,将回苏州工业园区工作,成为园区纳米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简称为纳米学院)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苏州工业园区于去年9月联合在独墅湖高教区成立的一所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纳米技术人才的学院。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受苏州工业园区的邀请,首次牵手中国大学设立的联合学院,旨在结合园区的纳米产业发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纳米科技人才。这也是苏州独墅湖高教区为服务园区纳米产业发展于2011年设立的三所纳米学院之一。
与国际名校携手设立联合学院已经成为创新区内高校较为成功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之一。目前,创新区已建立起从专科生培养为起点的港大思培学院; 以本科生教育为重点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以硕、博研究生深造为终点的东南大学-蒙纳什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形成了中外合作设立独立法人机构、依托国内高校合作设立二级学院、国外高校独立设置研究院、中外合作设立留学生交流基地、走出国门高等教育输出等五种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如今,创新区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兼具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种类最全与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历体系最完整两大特色的区域。
跨越国界推动协同创新 累计申报知识产权超过12000件
高等院校是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然而,创新资源只有被注入一种从科研到应用、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百姓家的运行机制,才能形成区域创新的DNA,也才能谈得上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这种机制就是携手国际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11月27日,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项目“脂质纳米粒的关键制备技术开发及其健康产业应用”通过验收。此次验收的国际合作项目是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于2008年获批的首个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通过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密切合作,夏强教授率领团队在脂质纳米粒配方技术、高压均质可控技术、装备结构方面有创新突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脂质纳米粒规模制备生产线,形成了自主专有关键生产技术,成功突破了产业化瓶颈。
在创新区高校中,诸如此类跨越国界协同创新的突破数不胜数。2012年,区内各院校共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项,合作金额近5000万元。10所大学科技园内共集聚高科技企业400多家,其中直接来自高校科研成果孵化或具备高校元素的占70%以上,2012年企业产值将突破20亿元。各高校与科技企业自建、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苏州分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研平台180多个,截至去年底创新区共承接各级科研项目280项(国家级37项),获批科研经费1.65亿元,累计至今年年底,申报知识产权超1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5%。
近年来,为适应园区转型升级的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整合入驻高校、创新企业和政府三方资源,积极引导高校根据地方转型升级需要开设相对应的学科专业。
为促进软件与动漫产业的发展,扶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将其软件学院整体搬迁至园区;围绕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引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设立了纳米技术学院;为了促进园区金融产业发展,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合作,设立了金融专业。
2012年,科教创新区新增纳米、金融、生物医药和软件动漫等专业51个,各院校专业总数超过400个,其中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相关专业学生达4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5%。
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4位诺奖得主、150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光临
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街道上,不时会有金发碧眼、肤色各异的外国友人在你身边走过,他们或者是去上课、或者是去上班,又或者是去游玩;在各个高校里,你或许会遇到一群中外师生正在讨论着学术话题;在国际学术活动上,你或许会听到来自世界各国著名学者的高谈阔论……开放大气、精致高端正在成为科教创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代名词,一座中西多元文化共融的新城已初具雏形。
留意科技创新潮流的人,一定会对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冷泉港亚洲会议大加赞赏。因为在这里不出国门,就可以触摸到“地球村”不断前进的脉动。目前,这一会议已成功举办了26场国际学术活动,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多名科学家和生物医药企业高管参会,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150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
无独有偶。“湖畔论坛”也是文化碰撞的一大焦点。在湖畔论坛上出现过范小青、王蒙、白先勇、吴为山等文化艺术领域专家;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诺贝尔奖得主劳斯·冯·克利钦,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ARM公司董事长罗宾·萨克斯宾(Robin Saxby)等科学技术领域专家;国内知名营销学家李蔚、微软终身名誉总裁唐骏、著名经济学家尼尔斯·泰格森等财经领域专家。除了各类专家学者的身影之外,前奥运冠军许海峰、当红青年作家郭敬明的身影也都在湖畔论坛上亮过相。
从美国冷泉港亚洲会议、湖畔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可以看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一个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的集聚区。目前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除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外,还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代顿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多家国际名校入驻合作办学或建立研究院,这将让这个创新之城成为国际化城市的一个典范。
(责任编辑:CF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