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机制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11-5-9 毛燕等 | 发布时间:2012-3-29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11-5-9 毛燕等 | 发布时间:2012-3-29
“通过交换学习,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高了!”谈起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一年的交换学习经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数学实验班2007级本科学生施芳凝感慨地说,“没想到在那里有机会接触到像克莱斯特(Christ7Gerest)这样大师级的人物,他给我们上课平易近人,讲解浅显易懂,教学方式也很有针对性,激发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像施芳凝这样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及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每年派出大量学生参加交换、交流、实习、游学等多种国际交流项目,并于每年暑期举办国际小学期,很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性。
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来自人民大学和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学校学生出国交换及交流的经验体会,中国人民大学强调的双向国际化理念,实施的“校长奖学金”、学分转换机制、与世界4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重点合作伙伴关系等一系列举措,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高校提升国际性的探索和尝试,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充分肯定。
“校长奖学金”为国际交换生提供资金保障
“我们别无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谈到提升大学国际性的思考时表示,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断变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大学提升国际性提出了要求。“面对这一切,中国大学是主动选择,或是被动出局,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思考与行动。” 2008年7月,纪宝成校长在北戴河主持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一年一度的院长工作会议上,专门探讨了提升国际性这一主题,并出台了《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提升国际性行动计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与会校级、院级领导一致认为,在中国人民大学新的发展时期,全面提升国际性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路径,全面提升国际性,大力推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此次会议拉开了中国人民大学提升国际性实践的帷幕。
此后,学校提出了全面提升国际性的九项战略举措,其中前两项就是加强教学与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加强留学生工作,改善留学生结构,大力提高培养质量。
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的传统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风尚曾为人熟知。今天,人大师生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已蔚然成风。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协议院校已达196个,大批中层管理干部分期分批派往国外一流大学挂职学习锻炼,并展开一系列校级、院系级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尤其是加强本科生的国际交流。学校筹措资金的相关配套措施陆续出台,以保证相关项目实施。
今年3月17日,纪宝成校长主持召开关于提升学生培养国际性的专题办公会,强调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进学校的国际交流工作,尤其是学生的派出和交换工作。
会议明确提出,从2011年开始,学校划拨500万元资金设立学生国际交流“校长奖学金”,每年资助20名三年级本科生、10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访问学习一学期或一学年。
这一决定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了切实的资金保障,解决了很多学生进行相关选择时的资金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学生田梦阳说,同学们对于参与国际交流的兴趣一直很普遍,但是很多时候由于资金问题难以迈出这一步,学校的资金支持为同学们切实参加相关项目和活动提供了保障,即使经济困难学生也能够出国交流了。
国际化不是西方化
“国际化不是西方化”,中国人民大学主管国际交流工作的副校长杨慧林谈到大学提升国际性的理念时指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不同,学生培养方式也有差别,文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应该与理科学生有所区别。不同国家人文社会学科培养方面的差异往往体现的是社会文化的差异,世界应该是多元文化的存在。因此人民大学提出了“双向国际化”的理念,学生出国既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交流。
“要做好中国的学问,前提是了解别人的文化。”杨慧林副校长说,有些研究中国学问的教师觉得把自己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学习,是一种耻辱,而实际上胡适、陈寅恪、王国维等文化大家都是兼通东西文化,他们做出的学问气象就是不一般。杨慧林副校长还引用19世纪英国宗教学之父马克斯•缪勒的话说:“He,3who3knows3one,3knows3none3(只知其一的人,等于一无所知)。”他说,未来中国的学问需要借助外来之学,学习、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问题意识等,这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尤其重要。
谈到国外大学与中国大学最大的不同,前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交换学习的施芳凝说,教师虽然都是采用板书,但国外教师比较善于启发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作业很多,注重实际操作,对自己锻炼很大。
多次参加海外孔子学院演出的文学院学生张晔认为:“进行国际交流最大的意义在于传播中国文化和开阔自己的视野,为自己看待和思考问题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文化交流使我获得了很大收获。”
谈到本科生阶段的国际化培养特点,杨慧林副校长说,本科生阶段的国际化培养与研究生有很大不同。本科生的交流未必需要很长时间,最多一年即可,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体验。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提升教育的国际性,但不是迷信西方教育,更多的是要了解国外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大学环境。
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
为回应国际竞争带来的新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在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方面提出了“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新理念。由纪宝成校长倡议,自2009年以来,两次成功举办了全英文教学模式的国际小学期(暑期学校),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把大学校园变成国际交流的平台,不出国门就可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为期四周的国际小学期中,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全校力量,以全面提升教学国际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课程、师资、学生、校园文化等几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为重点,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师、招收国际学生、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致力于为学生构建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环境。
对于国际小学期的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认为,“在地国际化”就是立足本校营造国际化氛围,本校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国际一流教师,聆听国际一流课程,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生自由交流,以最小的学习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双向国际化”在于通过国际小学期项目,一方面聘请国际知名大学的一流师资来为暑期学校的国内外学生授课,分享学科的前沿知识,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将本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的课程推向国际,让外国教师和参加国际小学期的海外学生了解本校的教学科研实力,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
国际小学期,以本校本科生为主体,融合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留学生,其中,本校学生的学费全免。2010年国际小学期吸引了2700多名本校学生,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学生正式注册申请,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近50所海外高校选派学生参加课程学习。
以人为本的多元化项目
“他们几乎达到了SOAS(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的水平。”2010年11月,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数学实验班赴英国交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教师惊叹于实验班学生专业的英文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金融学—数学本科双语实验班项目是怀着“搭建全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教学平台”的愿景从2006年开始运作的,学生赴海外高校游学是其中一项教学举措。
近年来,从学校到院系,人民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项目呈现多元化趋势。
据商学院副院长毛基业介绍,为落实“学生国际化”战略,学院专门成立了学院外事办公室,积极拓展与海外院校的合作交流关系。商学院2011年院级国际交流项目有40多个,共有94人派出,接收外国留学生80人;目前已与欧美和港台地区的十几所知名院校的商学院,如加拿大Carleton大学、美国Pepperdine大学、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法国IESEG商学院等签署了院际学生互换协议。
以举办世界百所著名法学院院长论坛为标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国际化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学院的学生国际交流模式主要有院际、校际项目交换,国际机构实习,参加国际竞赛,比如每年选派学生赴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参加“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等。法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弓凯希说:“在法学院网站上的对外交流栏目中可以看到,学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对外交流的机会。如近期的牛津大学暑期课程,哥伦比亚大学的暑期项目,2011到2012学年度俄罗斯政府单方奖学金留学项目,韩国首尔大学法学院交流等等。这些出国交流机会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有一些项目减免学生的生活费、住宿费,或者提供部分或全额奖学金,为同学们实现出国交流提供了物质帮助。”
据杨慧林副校长介绍,在加强资金配套以外,校内国际交流项目的信息发布渠道也更加畅达,学生更易了解有关信息。尤其是学校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赴境外学习及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包括学习管理、课程认定、学分及成绩的转换、登记等。
据教务处负责人介绍,学校专门研究了学分绩成绩评定制度,保证学生在进行国际交流的同时不影响学校专业课的学习和正常毕业。过去由于学分转换机制的限制,各学院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为了不影响保研成绩而放弃出国交换机会,采用相关措施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经与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巴黎第四大学等在内的40多所世界一流名校确立了重点合作伙伴关系,从2010年3月初到2011年2月底,全校因公派出本科生共360人次。
为实施全面提升国际性和“十年腾飞”发展规划,学校计划在5年内实现半数在校本科生具有国际交流经历这一目标,即每年派出1000名本科生出国参与各种长短期国际交流项目。
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国际化”举措中,中国人民大学展示出“全球战略”的前瞻眼光与气魄。据杨慧林副校长介绍,学校将与欧美知名大学及海外孔子学院合作,举办“人大日”或“人大周”,向世界全面展示人大的形象。在金融、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等专业开设全英文硕士课程项目的同时,将加强文、史、哲、国学、艺术等专业的联合,推出有关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全英文项目,让不懂中文的外国学生也有机会学习中国文化。尤其引起国际汉学界关注的是,人民大学承建的国际青年汉学家基地,将成为西方中青年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的“大本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考察研究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历史之后认为,今天的世界名校,无一不是抓住了某个历史阶段的潮流,从而脱颖而出。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作为最古老的一批大学,建立了大学的教学功能;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拓展了大学的科研功能;美国的大学则敏锐地把握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引领了高等教育的第三个功能———社会服务,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几乎独领风骚。那么,我们凭什么在新的时代脱颖而出?无论是从国家命运还是从大学自身命运来说,大学都不得不应对新的时代带来的关于提升国际性的挑战。
“大学不再只是回应本国的和传统的要求,同时还要回应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新要求;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在全球化经济和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他们在提升自身国际性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纪宝成校长表示,“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也只有更好地了解世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
|